首页 大健康资讯文章正文

张仲景简介及生平事迹

大健康资讯 2022年12月27日 19:44 563 陈泓言
洽谈合作:陈经理 182 1766 8777 联系微信:cqiup7

章一、张仲景简介及生平事迹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007.jpg

人物简介

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外戚与宦官相互争斗残杀的“党锢之祸”。军阀、豪强也为争霸中原而大动干戈。农民起义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一时里战乱频仍。百姓为避战乱而相继逃亡,流离失所者不下数百万。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及洛阳地区百万居民西迁长安,洛阳所有宫殿、民房都被焚毁,方圆二百里内尽为焦土,百姓死于流离途中者不可胜数。

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公元168—188年)时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对此,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

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显露出来,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张仲景也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医圣”。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后该书流传海外,亦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研读的重要典籍。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记逾千家。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相当于我国宋朝)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目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章二、张仲景经方,治疗瘟疫第一方

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方药为麻黄(去节)六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石膏(碎,绵裹)如鸡子大。

大青龙汤即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也可以认为是麻黄汤加入生姜、大枣和生石膏而成。因大青龙汤条文曰: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故该方一直被誉为发汗重剂,如成无己曰:大青龙汤,发汗之重剂也,非桂枝汤之所同,用之稍过,则又有亡阳之失。

大青龙汤方证是太阳阳明合病,解表兼以清热,是表里双解法的代表,但因为大青汤被誉为发汗重剂,而限制了其临床的应用。下面对大青龙汤方证做探讨,以明确其临床应用指征。

1.表里双解法

太阳阳明合病,治当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大青龙汤为太阳阳明何病表里双解的代表方,其中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解表,石膏清解里热。

中气足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临床发现,平素中气足,偏于内热体质的,感受外邪后容易表现为病在阳明,或易入里化热,多易表现为表里合病的大青龙汤证;反之平素中气不足,脾胃虚寒,则易入里从寒化,多表现为表里合病的小青龙汤证。而单纯的麻黄汤证相对大小青龙汤证较少。

对于太阳阳明合病的大青龙汤证,若不表里双解,而是采用先解表后清里的办法,则表解的同时会加重里热,不若表里双解妥当。

2.解表用麻黄,同时增大麻黄用量

《医宗金鉴》称麻黄汤为“仲景开表逐邪发汗第一峻药也”。麻黄汤中麻黄为三两,而《伤寒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其中“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为太阳表实证,辨方证当属麻黄汤证。而“烦躁”为阳明证,当清解里热,故病为太阳阳明合病,当太阳阳明同治、表里双解,方证为大青龙汤证,即为麻黄汤基础上加入生姜、石膏而成。麻黄汤为发汗峻剂,为何大青龙汤方不仅要将麻黄用量由三两增至六两,还要加入辛温发散的生姜三两以强解表发汗的力度?就是源于方为表里双解,麻黄解表发汗,石膏清解里热,一表一里,一升一降,一散一收,一定程度上牵制了麻黄升发解表发汗的力度,故需要相对增加麻黄用量,以达到表里双解的目的。

因此,我们临床上对于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证时,适当的增大麻黄的用量,否则不易达到汗出。

3.清里热用石膏而不用芩连

“烦躁”为阳明里热证,故大青龙汤中用石膏清解里热。石膏辛甘寒,《神农本草经》认为其味辛微寒。石膏的辛寒与黄芩、黄连的苦寒作用不同。

《伤寒论》中太阳阳明同治,仲景多用石膏配伍麻黄,而非芩连。石膏虽为矿物类药物,但其清解里热的同时有透邪外达的趋势,故多用石膏配伍麻黄,而不似芩连苦寒而有郁遏邪气不能透达之趋势。正如《得配本草》曰:“生石膏味辛而散,使邪气外达于肌肤,若误用芩、连,苦燥而降,反令火邪内结,渐成不治之症”[2]。吴人驹所言:“发散表邪,以石膏同用者,盖石膏其性寒,寒能胜热,其味薄,薄能走表;非若芩、连之辈,性寒味苦而厚,不能升达也”[3]

石膏配伍麻黄,不似芩、连能明显影响麻黄的走表、解表作用,故《伤寒论》中,表里双解的多用石膏来配伍麻黄,如大青龙汤等。

4.重视生姜的独特解表作用

生姜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屡次出现,常用来解表、和胃散饮、止呕等,其具有解表发汗而不伤津液的作用。后世医家称生姜为“胃家圣药”,故临床上多重视生姜和胃止呕的作用,却忽略了生姜的独特解表作用。

《神农本草经》言其:气味辛、微温,无毒。《名医别录》言其: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陈世铎曰:生姜性散,能散风邪,伤风小痒,何必用桂枝[4]?由此可见,历代医家对生姜的解表作用态度非常明确。在民间,冬季亦多用生姜熬汤来治疗轻证的风寒感冒。

正确理解生姜药性的前提是抓住生姜的辛温发散之性,《伤寒论》用生姜无论是解表,还是温胃止呕、化饮,都是利用生姜的辛温发散之性。

邪气在表,汗之可也。但对于表证未解而津液有所损伤的患者,就需要发汗解表的时候顾护津液。《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上述方证中虽有表证未解,但津液已虚,故不用麻黄、桂枝解表,而用生姜微微发汗解表而不伤津。

历代对于上述两条有颇多争论,而之所以诸多医家认为“去桂当为去芍之误”,就是在于仅仅看到了表证的存在,却忽视了生姜的解表作用。又如《伤寒论》第82条的真武汤方证:“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其中亦有表证,故真武汤被后世认为外邪里饮证,其中的表证是用生姜来解表的。

总之,《伤寒论》中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桂加白术汤、真武汤等,皆有表证,但因为津液相对虚弱,不能大发汗,故以生姜解表。仲景对于津液充足的表证用麻黄、桂枝等,而对于津液已伤的表证则不用麻黄、桂枝,而用生姜来解表。因此需要重视生姜的解表作用。

中医强调邪正相争观,治疗当扶正祛邪。因此临床上在使用大青龙汤时,一定要加入生姜,一方面生姜的辛温发散之性可以增强发汗,同时生姜配合大枣还可温胃、益胃、鼓舞胃气。临床体会,若不加入生姜,则不易见汗,同时由于汗出表解的不透彻,从而容易影响治疗效果。

5.大青龙汤法

大青龙汤可以代表太阳阳明合病的表里双解法。后世金元四大家之一刘河间的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将解表药与寒凉清热药配合使用,从而被誉为“寒凉派”的鼻祖,从而有“伤寒宗仲景,热病主河间”之说法。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的辛温解表配合寒凉清热的治法其实亦来源于仲景的大青龙汤法。

大青龙汤中,麻黄汤解表,取其辛,石膏清热,取其寒凉,麻黄、桂枝、生姜辛温解表配合生石膏辛寒清热,其中辛寒清热佐制了辛温之性,使解表而不助热,清热而不碍表,合之则为辛凉解表法,达到表里双解的目的。在《医宗金鉴》上曰:热者以辛凉发其汗,大青龙汤;寒者以辛温发其汗,小青龙汤[5]。就已认识到了大青龙汤其实是辛凉解表法。

温病学派的银翘散等代表的辛凉解表法都可以认为出自本法。温病学派创立了辛凉解表法的名称,但其实辛凉解表法发源于《伤寒论》的大青龙汤法和《金匮要略》的越婢汤法。温病辛凉解表法的代表方银翘散中,荆芥、豆豉辛温解表,银花、连翘、竹叶等清热,药虽不同,但法则一。故大青龙汤可视为辛凉解表法的肇始。

6.得汗止后服原则

大青龙汤表里双解,表解的标志是汗出。解表发汗只是祛除邪气的一种方法,大青龙汤是通过麻黄、桂枝、生姜的辛温发汗来达到表解的目的。

汗出标志着邪气祛除而表解,故临床采用解表法的时候要遵循“得汗止后服”的原则,正如大青龙汤方后注曰:一服汗者,停后服。也体现了仲景的用药以知为度原则,若辛温发汗太过,一则助热,一则导致大汗出。汗为津液,为阳气之载体,故汗多则易亡阳,故不可过汗,如仲景所谓“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临床上虽然我们大青龙汤的用量较大,但嘱咐患者,得汗止后服,以微微见汗为汗出之佳兆,此时汗出表解而津液正气不伤,正如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所言:“存津液是真诠”。

7.小结

总之,大青龙汤方证为太阳阳明合病,治法为表里双解。其辛温解表配合辛寒清热,可以看做是辛凉解表法的肇始。其增大麻黄用量、加入生姜,清里热用生石膏而不用芩连等,值得临床思考体悟。

临床上,只要见到太阳阳明合病而烦躁的,都可以采用大青龙汤加减,但注意汗出以微微汗出为佳兆,不可大汗,同时用药以知为度,汗出则止后服。


附上:《梁冬对话倪海厦

梁冬:就是现在这个甲流嘛,对不对?这个甲流你用什么方子来治?

倪海厦:我用大青龙汤。绝大多数是大青龙。一般来说为什么是大青龙?

梁冬:您跟我们讲一讲这个大青龙汤好不好?

倪海厦:对,好!可以。我们有两个方剂,一个叫小青龙,一个叫大青龙,小和大,并不是说小的力量就小,大的力量就大,完全不对。小青龙有时候比大青龙还凶。而是中医用寒热来看这个病,中医认为说,表寒,里寒,所谓表寒,里寒的意思就是,比如说你全身的皮肤毛孔是塞到了,病人恶寒怕冷,肌肉关节会痛,没有汗,好,这就是表寒了。毛孔塞住了,没有办法排汗。里寒呢,就是肺里面的问题。那病人我们会问他,你口渴不渴啊?不渴。你想喝热水还是喝冷水?哦,我想喝热水。好,然后这个,我们就知道里面是寒的,甚至于吐出来的痰是比较清白的,我们知道里寒。

所以病人当出现表寒、里寒的时候,我们会用到小青龙汤,而现在的甲流呢,就H1N1,我们看到的都是表寒,表面是寒的,好,没有流汗呢,肌肉关节痛啊,病人又发……不能说高烧,中温的烧。然后呢,里面是很热的,所以咳出来的痰呢,是很黄稠的,同时呢病人口渴,喜欢喝冰水。那病人没有胃口。在这种状况之下,这是标准的大青龙汤。

而这个大青龙是中国传了几千年,不是现代啊,几千年来,我们用了瘟疫的第一线处方,就是大青龙汤,治疗瘟疫,时疫啊,就是张仲景那时候也是在用来治疗瘟疫,就是会传染性的瘟疫,都是用大青龙汤。大青龙汤呢,一共七味药。就是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然后桂枝,生姜,红枣,这七味药。那七味药的组成呢,非常的妙,为什么大青龙可以治疗甲亢,各种的流行性感冒?

这个处方两千多年来,我们在用了两千多年,并不是,它的目的并不是要把病毒杀掉,它是要把病毒排出体外。所以中医的“汗吐下”,中医药治……中药治病就是汗法,取汗,当时病人流汗;一种是用吐法,吃了药以后,病人吐痰出来,吐出来;还有攻下,从大便小便排出来——用“汗、吐、下”这种方法。那西药呢,你发热,用抗病毒的药,你去杀这种病毒。病毒是这样子哈,你不去杀它,它不会去变异,你杀它以后,它下一代就改变。

梁冬: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倪海厦:对。它的下一代就改变。所以你现在就研究出来的疫苗,你可以看现在,但是它……你看了以后,它下次出来的又不一样。你又要再去研究一个新的疫苗,你永远赶不上它变异的速度。这是因为你一刺激它,它在改变的。那如果你不刺激它呢,可能两千多年来,如果没有这个疫苗、抗生素去刺激这些病毒的话,两千年以后,现在的病毒跟两千年以前是一样的。

但是,妙就妙在哪里?即使病毒经过变异,一直在改变,病毒、病株啊一直在改变,在改变所以不断地新的疫苗,抗病毒的药出来,哦~,但是呢,我们的大青龙汤居然还是适用。为什么?因为我们从头到尾就没有一个观念要赶尽杀绝这个病毒。我们只有一个观念,如何把病毒排出体外,而不伤到人的身体的正气,所谓人身健康不伤到。就是在无伤害的状态之下,同时把病毒请出身体之外,这就是大青龙汤的方意。梁冬:它的策略不一样,一个是消灭它,一个呢,是请它出去!

倪海厦:对!就好像有敌人到你家来,进来,或者你家这个不友善的朋友进来,你也不用说,进来你还没有讲两句话,你就开枪把他打死的。

梁冬:一个板砖把他拍死了。

倪海厦:好像有一个太过度的防御。你就好言相劝,你出去就好啦。出去就没事了嘛,连警察都不用叫,他就出去了。“唉呀,对不起,我走错地方了!”他就出去了。好,那也不会冤冤相报。你可能把他杀了,可能他下一代儿子要来报仇,那你家儿子要去找他报仇的话,然后冤冤相报,哦~,这是不对的想法。梁冬:OK!那大青龙汤它怎么煮?它怎么会有这样这种效果咧?

倪海厦:对,大青龙汤为什么两千多年来一直温病派不敢用?因为里面有麻黄跟桂枝。那麻黄跟桂枝,一般现代温病派听到麻黄桂枝,不要说开这个药了,光是听到就已经手软脚软。好像看到蛇蝎一样,避之唯恐不及。那,这个大青龙汤它原因在哪里?

第一个有麻黄,麻黄呢,它是宣肺,所谓青龙,我们讲的青龙讲的就是麻黄,麻黄颜色是青的。吃麻黄下去以后,肺主全身的皮肤毛孔,所以肺主皮毛,所以麻黄一下去之后,毛孔就会打开,可是你光靠麻黄打开来皮肤毛孔的时候,那个汗不会出来,所以一定要有桂枝来辅助。

桂枝,中医的观念里面是解肌,肌肉上面的问题哈,认为这个要用桂枝,所以病如果在肌肉上面,我们用桂枝下去,肌肉的汗液——津液呢,有了桂枝以后就会被桂枝推到皮肤下面,顺着毛孔出来。那我们用桂枝的时候,所以桂枝麻黄用在一个方子里面的时候,如果你不加其它的药,病人感冒好了,可是呢一定会脱水。病人会脱水。

梁冬:哦,因为桂枝把它排出来了。

倪海厦:对,排出来了。所以它会加了生姜和红枣,生姜呢,它本身颜色是黄的,哈,它入胃,在胃里面。

梁冬:对,因为它颜色是黄色的。

倪海厦:所以过去我们恶心啊,那个孕妇怀孕的时候,妊娠期间的恶心很重,我们讲,要用干姜啊,生姜,哦~,黄色它能够温胃,能够补胃的津液。红枣呢,它是大枣,也是色黄的,哦~。它也是能够补胃里的津液。因为病人胃口没有了,胃口没有我们要让他胃气恢复,胃的蠕动恢复,所以我们用生姜,红枣用在一起。

那我们用麻黄的话,在经方里面,大家如果有兴趣,听众里面,朋友里面,如果有兴趣研究经方的,你会发现到很奇妙,只要用麻黄的时候,就一定配合了杏仁在里面。

为什么?因为杏仁颜色是白的,中医认为色白入肺,所以把肺的津液补足,所以你麻黄一下去的时候,如果没有杏仁的时候,肺里面干枯掉了,哦~肺好像天上的云一样,那肺一干枯掉,万里无云,那热都热死了,辐射线,紫外线什么都进来,那肺里面一定要有津液。好,所以我们在用麻黄的时候,配合了杏仁在用的时候,比如说,麻黄跟杏仁一定是等量,比如说我们麻黄用两钱,杏仁就用两钱,麻黄用三钱,杏仁就用三钱。在麻黄、杏仁比例剂量上控制得很好的话,你麻黄用得多,也不会伤到肺的津液,因为和杏仁,一攻一守。那石膏呢,这个药很重要,这就是温病和伤寒家最大的差异在这里。

现在温病派没有犀角可以用,那很可怜,所以他们去热解毒很难。他们过去都用犀角,用犀牛角来解毒啊,解毒啊、去热,就是高热的时候一定要用犀牛角,犀牛角多贵呀。

而现在呢,国际动物保护法不准犀牛再买卖,哦,犀角再买卖。而经方呢里面,从头到尾,我们从汉朝、唐朝,我们从来没有用过犀牛角。我们发高烧的时候,去热解毒的时候,我们用的是石膏——所谓的白虎汤。而白虎呢,什么叫……我们为什么不取名叫作白老鼠,白兔?或者是这个白色的狗?为什么叫白老虎?就是告诉我们后学者,你要用石膏的时候,剂量一定要够大,叫做白老虎。你如果用58钱,大不了小白兔一只嘛,小白鼠一只,小白兔、小白猫一只。但用过1两以上——2两、3两、4两以后就是白老虎。

那你用的剂量不够,比如说你用8钱、1两,下去,1两是多少?35克多,哦~,这个37克多。那你下1两下去,病人没有退烧,你认为这个白虎不能退烧,实际上你错了,你还可能……你可以继续加到23两地用没关系。一般这种外感风寒,这种H1N1,甲亢这种表症呢,大概1两就够了。所以石膏,在这是退热用的,这样使它的热被退掉了。

还有中间的炙甘草,这个炙甘草用得非常的妙。一般来说,我们中医看甘草,一般有生用甘草,还有炙过,炙过就是用蜂蜜给它炒过。生甘草一般来说,甘草的味就是甘味的,甘味入脾脏。除了能够把脾脏的津液补回来,脾胃的津液补回来,同时呢,因为它入脾脏啦,所以开胃。可是我们这个处方里面,我们要用炙甘草,要用蜂蜜炒过,因为蜂蜜它炒过以后,甘草变成熟的不讲,炒过以后,蜂蜜那个味道就不是甜味了,就是变得有点苦味,因为你烧焦了嘛哈,炒过了,变成苦味,苦味的药入心脏。

所以,甘草炙过以后,它配合在麻黄、桂枝里面,不但不会引起动悸——很多中医呢,不敢用麻黄桂枝就是,一吃下去之后,心脏动悸的很,心跳很快。他不晓得,用加了炙甘草下去就可以,炙甘草的目的就是要止它的动悸,预防病人有心悸的现象。

梁冬:哦。

倪海厦:那这个药下去以后,从肠胃里面的津液,正常的津液里面,正常的津液,肺里面的津液全部因为桂枝、麻黄,把这个有病的津液通通提到皮肤表面上,流汗流出来,在把病毒赶出去的同时,杏仁、石膏、生姜、大枣把这个丧失的津液同一时间补回来,这个动作是同时完成的。所以当时你有甲流的时候,你一喝大青龙汤下去以后,你的病毒往外跑,在皮肤毛孔,流了汗出来,而我相信流汗你把汗刮下来看,甲流的病毒通通在里面,它活着。好,那同时呢,身体里面,肠胃、肺里面都没有丧失津液,好,所以这就是胃口会开,胃口会回来,同时可以治疗,真正可以治病的一种药。


    附上:甘草干姜汤方证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方解〗本方主用甘草缓急养液,佐以干姜温中逐饮,故治胃虚有寒饮,或呕逆吐涎沬,或遗尿、小便数而急迫者。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解读〗脉浮、自汗出、心烦、微恶寒,虽形似桂枝汤证,但无热而恶寒,则病已有从阳入阴之象,尤其小便数为胃虚不能以制水,脚挛急为津少不足以养筋。

这种情况如错用桂枝汤攻表以发汗,则更使人体津液伤损,引起四肢厥而咽中干,如因激动里饮则进一步引起烦躁而吐逆,这时的治疗应用甘草干姜汤温中逐饮,以治烦逆。以复其阳者,是说振兴其胃气,以恢复津液(已多次讲经方的“阳”指津液)。若厥愈足温,而脚挛急不已,再与芍药甘草汤缓其拘挛,其脚即伸。若由于津液亡失,胃中不和而谵语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假如重发汗或复加烧针,迫使大汗出,必致虚极的阴虚寒重证,虽亦出现四肢厥逆,但并非本方所治之证,须用四逆汤主之。

〖按〗用甘草干姜汤治烦躁吐逆称谓,临床常见于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病(郑钦安用此方以复上焦之阳,即此之证也。肺实与虚,均可导致鼻窍不利,故此方可治肺气虚寒之流清涕、鼻塞等证),如治以复其阳,这是经方理论概念,与麻黄汤(46)治疗阳气重类属,宜注意。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软上气病》第5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解读〗肺痿的概念,《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1条说:“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

本条所述,为形似肺痿,吐涎沫但不咳者,此非有热的肺痿,而为肺中冷。

胃虚有饮,故其人不渴。胃虚于上,则不能制水于下,故遗尿、小便数。

至于头眩、多涎唾,皆水气上犯的证候,亦即肺中冷之所由来也,故宜甘草干姜汤温中以逐饮,服后诸证已,若发渴者,此又转为消渴病,当于消渴门中求之,而非本方所能治了。

〖按〗本条很显然是讲肺痿与肺中冷的鉴别,也就是说甘草干姜汤用于胃虚寒的肺中冷,不能用于有热的肺痿。临证主要依据里虚寒,而不是依据病名。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阴病证

-->
商羊文化 工信部备案号: 沪ICP备2022023316号-1 公安备案号: 沪公网安备31011702889448号 电话18217668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