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文营销推广,对于提升品牌价值、提升品牌美誉度,增强企业的品牌影响力,都十分有价值 。更为直观的是,软文营销推广更能推动流量获取,推动品牌价值 转化。...
2024-08-07 48614
“新质生产力”对未来的影响,并将其归纳为4个大方向:新基建、新能源、新智造和新消费。
3月19日,著名战略咨询专家、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以“穿越无人区”为题,在深圳做了一场精彩演讲。
演讲中,他对当前的世界格局和中国方向做了系统性的思考和阐述,着重强调了“新质生产力”对未来的影响,并将其归纳为4个大方向:新基建、新能源、新智造和新消费。这也是企业界接下来需要重点关注的几大领域。
而对于深陷内卷的中国企业,王志纲也给出了一条明确的突围路径——出海。如其所言,“封闭环境才会觉得卷,一旦走出去,机会无限。”
以下是王志纲本次演讲内容精编,观点精妙,解读精准,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口 述:王志纲 智纲智库创始人
来 源:智纲智库(ID:wzggzswx)
大家好,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穿越无人区》。
什么是无人区?
第一,今天的中国,从来没有遇到如此多的不确定性。
第二,中国企业家从原来的“跟跑、照抄、模仿”就能往前走,如今发现我们到了“并跑甚至是领跑”的状态,就像在一条没有行标的河流上行驶,出现惶恐和茫然是非常正常的,这种状况我称之为无人区。
针对这种情况,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如何看待这个时代,看待中国,看待行业,乃至看待自己。
因为人和人的差别,说一千道一万,其实不是官有多大,钱有多少,最终是认知的差别,如果不建立一种超然的认知,我们每天都会遇到挑战和问题,即使在偶然中成功,也会在必然中被消灭。
这个世界会好吗?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没有看世界的眼光,是没法做好事的。今天我希望从另一种认知维度来和大家分享关于世界的看法。
1918年底,学者梁济问其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三天后梁济投湖自尽。其后整个20世纪,中国与世界几乎都在动荡巨变中度过。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位美国汉学家采访已成大儒的梁漱溟,最终形成口述文稿《这个世界会好吗?》,从儒家的角度来谈他对于世道人心的认识。
今天“这个世界会好吗?”再次成为时代之问。我也想用这个名字,来阐述我对世界的理解。
疫情之前,我几乎每年都会出国考察,这3年基本上与世隔绝。很多消息只能通过看新闻、看报纸获得的。因此疫情一结束,我便迫不及待地踏出国门。前后八十天,我的足迹几乎踏遍全球,欧洲、东亚、东南亚、美洲、澳洲都走了一遭。在这里,我分享一下我亲眼所见的世界,这三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1. 欧洲
我去年10月份,用了20天时间去了欧洲,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瑞士。
这几天走下来后,我看到的是一个很陌生的欧洲,原来记忆里的欧洲是很光鲜的,尤其是巴黎,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塞纳河畔,多么美好的景象。
没想到去了后,大失所望:垃圾围城,不少游客被偷钱、被打劫,甚至很多地方一股尿骚味,街边随处可见流浪汉。第二网络之差,难以想象,时不时就断网。第三,通货膨胀的吓人。第四,同城的快递,居然要15天才能送达。
除此之外,让我感觉很震撼的是,在国际服装节博览会上,大出风采的居然是中国企业,一个波司登把戴高乐机场和伦敦希思罗机场几乎全包下来。还有安踏,收购了法国的老牌服装企业之后,还踌躇满志继续开疆拓土。
更让我震撼的是,在以往都是德系汽车唱主角的慕尼黑汽车展上,比亚迪居然引发大批德国人蜂拥围观,我同行一位感性的朋友,甚至泪流满面。
此情此景,不由让我想起十多年前的一段公案,当时最火的话题就是雾霾围城,尤其是我们在北京生活,气都喘不过来,在工业化发达的珠三角更是这样。不少公知因此说,中国人太能制造污染了,想要融入世界,一定要遵守欧洲提出的倡议——“双碳计划”。
当时大家都半信半疑,一方面觉得确实要环保,但另一方面也担心一个问题,我们刚刚吃饱,就要减排,能行吗?
没想到15年过去,中国已经成了碳排放、碳中和的先锋。而且在产业方面一下子跑到前头,反而是原来激进的欧洲开始往右转,推迟燃油车的禁令,和当初的嘴脸大相径庭。
这个变化,真是出乎意料。但回顾历史,这种变化在中国近代史上屡屡发生。20多年前,中国加入WTO时,所有人都非常惶恐,担心中国没实力跟西方人同台竞技,最后的结果出乎意料,正式加入WTO后,中国实现了第一次国际化,产品销往全世界,反而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受不了了,想要退出WTO。
而这次的碳排放、碳中和,中国一下子产生了一批战略性新兴行业,特别是三大件: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这三大产业的规模,甚至有机会填补房地产回落之后的空缺。
看完欧洲后,我最深的感受是:你不出去,就不知道中国积蓄的巨大力量,很多东西已经在弯道超车,甚至领跑了。
2. 东南亚
我在越南时发现,中国企业在越南已经成为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其中有很多来自中国珠三角。
很多人担心中国的工厂转移出去后,工业化怎么办?
原来我也有这种担心,但经过这次东南亚之行,我发现中国制造业的外溢是选择性的,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微笑曲线的两端(研发、品牌、渠道、专利)还牢牢控制在中国手里。
去完越南后,我又去了泰国。很多人说,泰国相当于20年前的中国,高楼大厦和城中村并立,杂乱无章。但有个久居泰国的华人朋友,他的观点非常新颖,在他看来,泰国不是20年前的中国,而是20年后的中国。
这句话看似很难理解,但的确可以说是一家之言。
作为四小龙,泰国也曾经有辉煌的过去,自从97年金融危机以来,泰国经济发展失速,城市面貌几乎停滞,而中国则是翻着跟头升级,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新区快速落成,这是因为过去中国的发展基石是高速城市化、高速工业化和高速房地产化,因此直观感觉就是城市的快速扩张。
但是当城镇化率已经到达60%的时候,城市格局基本形成,今天中国房地产的沉寂,也说明这个时代已经结束了,那经济还要继续增长,该怎么办?
其实办法很简单,只能靠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也就是内容的提升,生活品味的提升。
这次我去泰国待久了,我发现泰国虽然看起来定格,跟20年前的广州差不多,但其实在内容上不断升级,很多新兴行业,尤其是服务性行业在泰国发展的非常迅猛。
其实欧洲和日韩早就进入了这个阶段,很多人去旅游,会觉得巴黎也好,东京也罢,怎么几十年不变样,好像完全不发展,其实产业内核还是在不断升级,下一步中国也即将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3. 日韩
离开东南亚,我又到了日韩,旅途中最大的收获,是我和一个日本学者的交流。
我们聊到,今天中国出现的很多问题特别像1990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以后,戛然而止的状态:第一,房地产下行;第二,金融出现危险;第三,实业出现危机;第四,经济停滞不前。
所以,西方整个在唱衰中国,认为中国将走衰,很多国内的学者和企业家也持悲观态度。
但这个日本学者对我启发非常大。
他说,“我今年40岁,我出生的时候日本还在高潮期,随着我长大,感觉一年不如一年,陷入失落的30年。后来大学毕业后,看到中国正在日新月异的崛起,我选择把中国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致力做中国的研究者。
根据我的观察,我认为中国不可能陷入停滞的30年。理由有三:
第一条,日本作为1亿多人口的岛国,只能靠出口。而中国是一个巨大市场,14亿人口,而且很多是中产阶级,中国靠内需拉动外需,内循环拉动外循环,就足以抵御全球几乎所有的打压和挑战。
第二条,中国有全球最完整、最强大的工业产业链,任何国家,不跟中国合作都没法完成最终产品。
第三条,中国政府有强大的调控能力,而中国人民又愿意在危急关头让渡部分个人权力来服从大局,这种调控能力足以支撑中国穿越周期。
4. 中美关系
几年前,我在很多场合讲过,中国和美国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认知层面来看,中美两国同样泾渭分明。
以美国为代表的认知往往是非红即黑、非此即彼、不是朋友就是敌人。
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中庸文化,讲的是“执其两端,而取其中”,在两个极端之间,99%都处于辩证运动当中,随时都有可能变化,通过妥协在变化中去寻找突破,在不确定中去寻找确定,是中国老祖宗的智慧和战略、哲学里面很重要的东西。
中国从边缘地带进入舞台中央,一切来得太快了,被妖魔化、污名化很正常,讲好中国故事没那么简单。
最好的办法就是做自己的事,用高度的确定性应对全球的不确定性。
所谓的确定性,就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高效率,以稳定的政治秩序和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迎接摊牌时刻,这是中美之争最大的道理。
决定全球形势的三股力量:
大国博弈、人工智能、服贸出海
1. 大国博弈
有一些人认为,近年中美关系的恶化,是由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太过于高调所致,这样的看法无疑是在低看了美国人的智商和决心。
中国像是初长成的大象,想藏在小树背后,无疑是自欺欺人。在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的情况下,中美摊牌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在可见的未来,中美两国一定是在长期的合作和竞争中不断碰撞发展的,这个过程将起码要持续十几年。在这样险峻的外部环境下,比“熬”仍在持续,日子难过是肯定的。
2. 人工智能
十年前,中美关系还非常好的时候,我每年都会带着很多企业家去美国,到硅谷座谈时,有个美国工程师跟我讲了一个观点:美国提出一个口号叫中美国,中国和美国两个连到一起,世界就可以共享太平。
美国人负责解决0到1的问题,科技创新,一旦解决0到1的时候,就拿着科技成果飞到中国,中国凭借强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迅速从1到100,变成产品。
时至今日,中美关系虽然与过去不同,但是产业特质并没有变。科技创新分为原发型创新和应用型创新。在原发型创新发面,美国仍然具备极强的领导力,在某种程度上,只要经济体系上的优势仍然存在,美国就依然是全球科技创新灯塔。
在应用型创新方面,中国可以说独步天下。我在硅谷与很多美国科学家交流时,他们讲到,美国的原发型创新像受精卵,而中国齐全的产业体系、产业配套和工程师红利就像是天然的卵床。两者必须结合,经过着床、孕育、怀胎、分娩的一系列过程,才能孕育出最终的产品。
同样,在一切经济竞争中,最根本的竞争是市场机会的竞争,只有嫁接到市场,技术才会产生价值。任何一项高新技术都需要通过市场应用来完善,需要通过规模应用来成熟。中国14亿人口消费升级和巨大产业转型的需求,成为引导创新的“中国动力”。
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人工智能领域,很多人都认为人工智能会成为中美新的鸿沟,包括我太太,但我不这么看。
因为我认为在人工智能领域,从0到1是美国做出来,但从1到100的空间在中国,中国丰富的产业生态和消费场景,最终会是人工智能生根发芽的最肥沃土壤。
3. 服贸出海
原来我们经常讲苹果手机,一部手机1万块钱,苹果可能要拿走8000块钱,中国生产一部手机赚几十块钱。
而今天中国人出海后,从抖音到拼多多再到希音,完全改变了世界格局。
前几天我专门到希音总部考察,发现他们老板是一个80后青年人,学的外贸专业,毕业后到南京专门做外贸生意。
在做外贸的过程中,他发现一个巨大商机:中国这些年来,特别是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出现后,中国人经过了20多年的电子商务打造,形成了非同一般的消费场景和消费方式。
于是,他就基于两点成功走出一条快时尚的道路:第一,中国发达的供应链、产业链;第二,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精准反向定制的能力。
我跟他们公司高管交流时,他说到,希音的核心是小单快返,基本上50件服装订单以后,就可以迅速发货,只要效果好,中国供应链和产业链就可以迅速将产能补上来,而且价格只是欧洲的一半,甚至1/3,自然具备了横扫全球的竞争力。
不确定的世界,确定的中国
在当前全球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稳定且坚定的力量,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确定性。
面对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国应如何保持自身稳定与发展?
接下来,我将分享对中国现状的几点看法。
1. 今天的中国,冰火两重天
在当下中国,当你与身边的朋友们相处时,会发现其中弥漫着一股忧虑情绪,人们面临失业困境,或者充满悲观叹息。
原先一些我很陌生的名词,边控、限高、或者留置,现在每每出现在耳边。很多老板都被这三个词压的喘不过气。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印象深刻的视频,一个女人在哭诉,原先老公在企业做高管,年薪百万,待遇优渥,他们以此为基准规划人生,买豪宅,上国际学校。
没想到一夕之间,老公失业,只能靠跑滴滴赚几千块钱,作为全职主妇的妻子,感到世界在眼前崩塌,房贷的压力和昂贵的学费,压得她喘不过气,又不知道明天在哪里,只能痛哭失声。
这样的故事不在少数,特别是一些传统行业,以地产为例,连续三年的低潮,昔日百强房企一半已经暴雷,超过50%的从业者失业,不少人的生活被彻底打乱。
当周遭充斥着这样的朋友时,不禁会对民营经济的前景产生疑问。
然而当你转向另一群体,便会揭示出截然不同的生活画卷。
我有一位亲戚,从海外留学归来后迅速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坐拥数千万粉丝。不久前,她结婚时邀请我参加,婚礼地点在杭州。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孕育了无数的新经济力量,成千上万的带货达人都选择在此定居。
她的经纪人和我聊天时,一幅高歌猛进,踌躇满志的态度,透露当前形势大好,他的原话是:“空气中一麻袋一麻袋的钱,抓都抓不完,必须要抓住这个时间窗口”。
如今中国正处于冰火两重天的状态,一方面传统产业人士显得垂头丧气、灰头土脸,另一方面新经济赛道上的弄潮儿展现出勃勃生机。
这揭示了一个根本问题:中国经济正从上半场过渡到下半场,那些仅适应上半场规则或仍然依赖旧模式的人往往会陷入上述种种困境。而那些成功转型,搭上新经济列车的人则满载机遇,生机盎然。
2. 合成谬误之下,信心比黄金更珍贵
今天许多企业家询问我,当前民营企业家是否正面临艰难时刻,是否存在某种政策设计导致如此?
基于我对整个中国的深刻洞察,情况并非如此,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从宏观历史视角而言,任何国家的治理与发展都遵循张弛有度、进退有序的节奏,即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其次,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通常围绕两个核心要素展开,即公平与效率。这两者在制度设计中往往难以兼顾,时常需要在不同阶段或领域做出取舍。
当前我观察到的民营企业家面临的挑战,更多是合成谬误的体现。
去年10月,我受杭州邀请在未来科学大会上发表演讲。演讲结束后用餐,席间的朋友告诉我,我演讲过后,网易股票下跌超过25%。当然这是玩笑之词,其实是因为当天中午政府发布了一份关于整顿游戏产业的征求意见。在征求意见发布后,网易和腾讯的股价暴跌。
在股价暴跌之际,中央政府紧急干预。据个别人士称,高层对此表示愤怒,批评新闻出版署不应随意干涉。最终政府很罕见的收回了之前的征求意见。
可以说,很多我们今天所感受到的是由于昨天的合成谬误导致的误解和过度调控。我们误以为这些调控是对民营经济的打压,实际上领导的原意并非如此。
中央精神是什么?
通过两会可以了解到邓小平40年前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今天中央提出了“高质量发展就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最大的政治。
这两句话可谓掷地有声,如果过分强调公平,会导致合成谬误,使民营经济感受到寒意,那么我现在很清晰的预见到,钟摆已经开始向效率倾斜。我们需要做的是做大蛋糕,发展新质生产力,过去混乱和不明确的政策也将得到调整。
因此,我得出结论,民营经济在未来5年或者10年将迎来非常好的政策窗口期。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就在前方。现在是播种的时机。
最后,我想强调,我们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经济周期波动,而是时代的重新洗牌。
这些年来乱纷纷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首富们,他们伴随着时代大潮而飞速崛起,但很多都逃不开“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宿命。很多企业所面临的危机,不是经营和业务的危机,而是“时代认知”“自我实现”及“价值信仰”的危机。
今天的中国,经历了前面四十多年的狂飙突进,即将进入有例可依的海洋时代,龙蛇出没的故事即将远去,所有人的命运都裹挟于其中。
这场转型毫无疑问是痛苦的,不过,就像蛇蜕皮一样,如果不经历痛苦的蜕皮,它也不会实现成长。
只有我们吸取了教训,翻过昨天的一页,迎接新时代的到来,按照公平正义的方式经营,将迎来全新的开始,可以放开手脚,大步向前。
谈未来:新质生产力
1.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在讨论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现状之后,我们聚焦未来,特别是新质生产力对未来的影响。
新质生产力可谓是今年的超级热词,在我看来,这个词是高度的浓缩,时代的写照,也是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
为了更便于理解,我将其归纳为4个方向:新基建、新能源、新智造和新消费,它们将驱动中国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新质生产力并不局限于全新和高科技行业,传统行业通过升级转型同样可以焕发新生,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部分。
2. 四新改变中国
1)新基建
今天,许多企业家询问我,在旧经济格局重组和新经济崛起的背景下,如何找准切入点,避免分散资源?
正如俗语所说,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对于企业而言,涉足新行业时,首要任务是集中全力解决从0到1的突破,即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模具。
以我的一位客户老夏作为典型案例。
他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原先从事水处理行业,在环保水处理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但由于资金回收困难,导致业务拓展受阻,好些年过得都很艰难。
最近,我又见了一次他,他已成功转型,利用大数据和智能经济手段嵌入重化工业和城市治理领域,成功解决河北邯郸市钢铁厂带来的严重污染问题。
通过提供从方案设计、平台搭建到运营跟踪的全套服务,结合华为等公司的大数据工程师技术,成功打造了一套高效运作的新基建模式。
一旦成型,便立即吸引了河北和河南众多市政府的关注与合作,订单纷至沓来,应接不暇,更关键的是再无拖欠账款的烦恼。
这生动展示了中国当前新基建的巨大市场潜力。
对于从旧经济转型而来的企业家们,能否在这波浪潮中分得一杯羹,确实值得深入思考。
2)新能源
2022年,我受邀担任隆基绿能的董事。我一向对担任上市公司董事之类的职务不感冒,但这次却破了一次例。
一来是隆基的两位创始人均是我在兰州大学的学弟,也算是为母校增光添彩;二来是我一直在寻找一个研究中国新能源行业和头部企业的机会。借此契机,我得以了解光伏产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真正见识到了新能源产业的巨大拉动作用。
与隆基绿能几位创始人深入交流后,探索其成功的规律,最后我得出结论:隆基绿能的成功,在于另辟蹊径,坚守单晶硅的技术路线,压准赛道后,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隆基绿能终于形成了强大的综合成本优势。
据创始人李振国介绍,太阳能光伏行业的生死线是每度电的综合发电成本。隆基绿能现在的发电成本仅为每度1角几分,国内光伏发电平均成本为0.29-0.30元,但总体依旧优于煤电,成本决定了光伏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回顾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历程,由于行业属性导致其前期投入高,回报周期长,前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早些年市场上涌现了很多先行者,但都倒在了黎明前。
没想到就在最近这两年,量变的积累终于实现了质变的突破,风电、太阳能等产业可以不再依靠政府补贴实现盈利。行业的奇点时刻就此到来。
对于先烈,我们心存敬意,但新能源行业崛起的关键,还是在于国家在战略层面的重视,着眼长远,久久为功。短期看虽然算不过账,甚至还有很多骗补的恶性事件,但长期来看,却为产业的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分布式发电为例,我国仅利用现有的建筑安装光伏发电其市场潜力就大约有3万亿千瓦以上,再加上西部广阔的戈壁光伏发电市场潜力约为数十亿千瓦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除了光伏产业外,中国还主导了许多绿色产品所需的关键矿物的生产,包括稀土、钴、锂、铜和镍。
例如,中国完成了全球约60%的锂加工,与西方相比,具有20-25%的成本优势。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还带动了电气机械制造、新能源汽车、高压传输、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等多个行业。
目前中国的特高压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准;宁德时代在电池市场也占据全球第一的宝座……正是这一系列的成就,中国才有勇气向世界做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这也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最强底牌之一。
3)新智造
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
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将重塑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产业体系,从智能化装备到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数据驱动制造将成为制造业新模式。
预计中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有望在2027年达到60%左右,预测规模为15.7万亿美元。对于制造业来说,能否赶上这一波智能化浪潮,很可能是决定未来生死的关键。
现在很多人认为机器手臂、无人工厂、黑灯工厂就是智能制造的“代表”,实际上这是非常片面的认知。
智能制造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产品研发、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过程管理、生产交付、运行维护等等各方面提高智能化水平,只有提升了决策层、管理层、研发层的智能化水平,才算是货真价实的智能制造。
中国和美国相比,最现实的优势就在于巨大的统一市场以及广阔的经济腹地。生产要素和产品能够成本极低地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欧盟和美国都很难做到这一点。14亿人口的统一超级市场是中国的定海神针。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离不开多梯次、宽领域、全链条的制造业基础,四十多年间,中国完成了全球最庞大的工业化建设,拥有全产业链的完备生产体系。当今在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家具、家电、服装、手机……中国制造已经无处不在。
但在未来,中国制造想要顺利实现转型升级,一定要高度重视汹涌的智能化浪潮。
近年来,以大数据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战略性突破,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形成了新一代智能制造,给制造业发展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4)新消费
在新消费领域,新兴消费趋势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具有显著意义。
我们普遍认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尤其是其在国家经济中的支柱作用,这一观点在政府官员和商界领袖中尤为突出。我们必须将视线转向更具增长潜力的领域,即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
遗憾得是,许多政府官员未充分认识到这两大领域的潜力,过度聚焦于传统制造业招商引资,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在中国发展空间巨大。近几十年来,中国在这两个领域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位居全球前列。
以快递物流为例,我们享受的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相比之下,国外的一些城市,例如巴黎,同城快递的送达时间可能长达15天。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在生活性服务业方面的卓越表现,具有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接下来我将通过1个故事分享如何看待新消费。
去年,农村电商村超模式在中国各地兴起,尤其在贵州表现尤为突出。
村超模式依托巨大的线上流量,成功吸引了英超、意甲等欧洲足球豪门的关注,实现跨界合作,改变了中国足球过去在国际舞台上的尴尬地位。
村超在教育、文化等方面深化布局,例如开展青少年培训,并沿着一带一路拓展影响力。
贵州省在招商过程中,原本难以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开始关注并主动寻求合作,甚至使荒僻土地变得炙手可热。
这一现象表明,在新消费趋势下,地理位置不再是决定性因素。即便是偏远地区,只要抓住新消费的风口,也能成为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焦点。
总之,中国正处于四新深刻变革时期,即新基建、新能源、新智造和新消费的快速发展。
随着这些领域的持续演进,未来中国消费市场将呈现出更多元和富有创意的新业态。
勇于创新、洞察消费需求的企业和个人无论身处何地,都有机会在这个舞台上大放异彩,成为引领潮流的主角。
大出海
最后一个,跟大家谈谈大出海。
前不久两会的时候,我看到一位企业家代表的观点,他认为,当下的中国不出海就出局,这个话我同意一半,在我看来,今天已经进入中国式全球化的时代。
前两天有一个国外记者写了一篇文章非常有意思,他说将近200年前,英国舰队走过好望角,穿过印度洋,到达虎门,向东方帝国发起了战争,把大清帝国打的一败涂地,最后开启了全新的西方统治世界的新时代。
近200年之后,同样是这条航路,从中国出发,最后绕过好望角,到达欧洲,这艘全球最大的滚装船上,装了高达5449台比亚迪汽车,在欧洲大陆同样所向披靡。短短200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昨天是西方人降维打击中国,用西方的工业化打败了东方的农耕化。今天换成东方降维打击,我们用自己的高精尖产品,让西方人没有还手之力。
今天放眼全世界,一个由中国人主导大出海时代正在到来。
当然,这条出海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伴随着美国打压TikTok、拼多多,欧洲开始以反倾销方式打压新能源汽车,必然会有很多阻碍,但这背后是一个时代发展动能的转换。
很多人在中国觉得内卷,但在大出海时代,不仅产品可以走出去,很多在国内残酷竞争中胜出的商业模式,同样在全球具备极强的竞争力。
封闭环境才会觉得卷,一旦走出去,机会无限。
这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大企业之外,对中小企业意味着大把的机会。
我分享一下身边的故事,我有一个朋友,我给他取一个外号叫地球卫士,他是宁德人。他这个人非常聪明,看到什么好就做什么,反应极快,代工做过,衣服鞋帽做过、文旅做过、地产做过,也赚了不少钱。
前年我跟他聊天,他还兴致勃勃要做贵州最好的帐篷酒店,突然有一天他发信息给我,说王老师我发现一个巨大的机会,我已经把国内资产全部处理妥当了,帐篷也顾不过来了,我要出海,要到印度尼西亚去。
此后那段时间,他定期给我发东西过来,说要在印尼打造一个蛇口,我说这怎么可能呢。没想到两年时间不到,他在印度尼西亚拿了二三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把当年中国开发特区的经验拿过去,各种资本迅速运转,俨然成了当地的华侨领袖。
在今天的中国,很多人觉得非常内卷,好像到处都没有机会,一些人因此而感到迷茫。
但是这批人走到海外以后,一看全是机会,所以一夜之间就成了这样的一个侨领了,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很多企业在中国练就的这一身功夫,到了海外以后,放眼一看遍地是黄金,到处是商机。
我们中国的年轻人有条件真的多出去走一走,现在中国人走到东南亚走到海外,条件比我们当初老一代不知道强了多少倍。
下半场,我们如果赶上新经济,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性新兴行业,恭喜你,即使赶不上,传统旧经济里也可以升级改造。
即使这条路走不通,走向海外一样可以。
把在中国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和人脉,以及凭借中国发达的产业链,以及中国成熟的服贸方式,在海外也有大把机会,所以机会给大家都是均等的。
结语
最后的结尾,我想给大家分享一句农家谚语:“吃着碗里的,盯着锅里的,看着田里的”。
小时候身边的老人家经常这么说,如今回过头看,这句话真是高度浓缩了农耕文明的智慧。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吃着碗里的:你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能力,昨天可能是靠坑蒙拐骗能成,明天是不可能的,你的核心能力小则做一碗面,中则做好一整条产业链,大则做一个行业的领跑者,一定要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到位。
除了把自己的功夫做好,还要盯着锅里的,也就是第二曲线,无论是任何行业,总会遇到转型升级的那道坎,要在阳光灿烂的时候修屋顶。
最后还有看着田里的。看着田里的,就是战略预见,要有对未来趋势的清晰判断,这样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才能无论丰年欠年,都不至于饿肚子。
很多东西我们看全球、看中国、看未来,好像觉得跟我没有关系,其实非常有关系。
只要我们把这三者打通,吃着碗里,盯着锅里,看着田里,我们就可以穿越周期,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各种各样的挑战当中,找到必然,才可以真正做到基业长青。
相关文章
软文营销推广,对于提升品牌价值、提升品牌美誉度,增强企业的品牌影响力,都十分有价值 。更为直观的是,软文营销推广更能推动流量获取,推动品牌价值 转化。...
2024-08-07 48614
重庆这座城市,涉及区域较多。万州区、黔江区、涪陵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
2024-03-13 198
软文宣传,对于企业及品牌成长发展,还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选择一家合适的软文营销公司进行品牌宣传呢?其实,与视频营销不同的是,软文营销偏向于图文营销...
2024-03-12 195
软文是品牌营销、品牌推广与品牌运营的常用工具。软文发布平台,其实非常多。而,回归到软文营销的根本上,如何编辑、如何写作...下文做出一些分享。软文是网...
2024-03-02 196
软文营销策划推广,对于品牌经营、策划及成长至关重要。如何操作软文,如何经营好品牌,怎样通过软文为企业创造流量红利,首先需要布局及指导软文关键词的设置及...
2024-02-29 227
软文营销策划推广,一直以来是很多企业及品牌营销策划的重点,与其简单容易操作、容易传播以及容易产生品牌影响力等密切相关。那么,从品牌营销策划推广的作用及...
2024-02-29 173
自媒体、图文笔记、短视频软文营销策划推广,这些是企业品牌运营策划过程中经常涉及的话题。而,从软文营销发布推广及运作来看,操作及运维好软文,是一件性价比...
2024-02-29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