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11-13 92460
纵观齐白石一生,从“困顿少年”“木匠生涯”“拜学诗画”“五出五归”到“故乡幽居”“衰年变法”“渐入佳境”“登峰造极”,客观、真实地再现了齐白石的艺术人生。大师是需要时间磨炼及岁月打磨,最终在技艺、品质等方面,达到一定段位及修为。衣柜哥品牌创始人卢建钢,毅然如此,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全屋家具定制及衣柜制造的知名品牌。
一,立志,勤奋笃定而学,心亦向往之
第一重人生境界为“立志”。人无志不立,古今成大事者必先立志,后付之行动,终其一生为之奋斗不息,齐白石便是最好的例证。就《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一书来看,“勤奋笃学,心向往之”是齐白石成功的基石,也是当代读者自我价值观构建的第一步。从早年经历来看,齐白石并没有被农民出身与手工业劳动的背景所束缚,而是以学为志,不断壮大己身,始终如一,坚持不懈。从人生志趣来看,少年立志让齐白石收获了认知自然、感受社会及生命的乐趣,无论是做粗木工还是从事民间雕花工作,他始终坚持着伟大志向,保持着朴实性情。齐白石早期的作品饱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视德行、家庭等可贵品格,充满文人情怀的创作方式使齐白石的作品有着蓬勃的生命张力,正如少年时期的齐白石一样简约朴素、大气自然。对于当代读者而言,在今天优渥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下,更应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刚健自为、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学习齐白石“勤奋笃学,心向往之”的品格,更好地规划人生,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1,勤奋是梦想实现的不二法门
结合历史语境来看,齐白石经历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早期家境的贫寒与社会环境的恶劣使其为温饱而四处务工,尽管贫困潦倒,他依旧保留着烂漫天真的朴实之心,这也是齐白石艺术创作生涯展开的基石。吕立新先生在《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一书中详细介绍了齐白石的生平过往,尤为突出其痴心于诗画的艺术志向,在“拜学诗画”这一章节中有着详细介绍。从艺术生涯来看,齐白石自小便善于篆刻且勤奋笃学,少年期间师从木工,16岁时改学民间雕花木工,由于所学繁杂,且受到民间艺术观念的巨大影响,这一时期齐白石所创作的作品匠气十足,在二十几岁时便已成为小有名气的雕花能手。齐白石在27岁时拜师陈少蕃和胡沁园,标志其中国艺术大师创作生涯正式开启。
从《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一书来看,齐白石的拜师求学之路循序渐进,其中不乏辛酸艰难,却都在他勤奋笃学的精神下不断攻克难关,着实令人钦佩。立志的关键在于确定目标,勤奋笃学才是学有所成的有效保障。齐白石之所以能够登上现代中国文人画的巅峰,与其早年的人生经历与勤奋笃学的志向密不可分。与其说《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是一部中国美术史专著,不如说是齐白石艺术志向和人生品格的真实传记,其内容对当代读者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
2,一心向往是成事的关键
中国传统文史研究注重文献实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方法论是吕立新先生撰写《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一书的主要思维模式。在本书中,吕立新先生以“矛盾式”的故事讲述方式阐释了齐白石从少年到晚年的人生之变,强调了少年立志对齐白石整个人生的重大影响。这里的立志实则心向往之的前进过程,即齐白石在追逐人生梦想的道路上坚定目标,不断前行。以作品为本位来看,吕立新先生在“拜学诗画”一章中利用翔实的作品分类,梳理了齐白石与徐渭、八大、石涛、金农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状态与学习作风,并通过作品对比层层递进,揭示了齐白石在艺术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就成功因素来看,立志并矢志不渝地坚持学习是齐白石成功的法宝,心向往之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三心二意,而是全心全意朝着理想目标走下去,以一颗朴实之心入世修行,最终成为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立志是成功的基础,是人生目标确定的关键,只有立志并心向往之,才能激励自己不断前行,最终成就自己,造福社会。《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一书还原了齐白石早期经历的艰难与困苦,格外突出了他朴实勤奋、不轻言放弃的人格品质,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价值体现,更是当代读者需要传承和发扬的人生品格。
二、守心,坚持初心,不忘始终
第二重境界为“守心”。这里所说的“守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坚守本心,方得始终;其二是顺遂心意,始终如一。在《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一书中,吕立新先生在“五出五归”“故乡幽居”两大章节中客观真实地呈现了齐白石学艺有成后的生活状态:“续学百家之所长,择幽居而炼心,不卑不亢,始终如一”。守心看似简单,实则艰难,从人性观角度来看,坚守本心需要坚定的毅力更需要精神动力;从意识层面来看,守心是“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体现,旨在与万物融合,磨炼心境,从小成迈向大成。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浮躁的社会环境使人不断身处压力之中,人们习惯并眷恋于物质文明带来的便捷与刺激,却严重忽略了精神追求的价值,我们应学习齐白石懂得如何入世,更明白怎样避世,以守心促志远。
1,“坚守本心,始终如一”,印证匠心写照
就《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一书来看,齐白石从民间雕花木工到成为美术大师的历程,足以说明其在艺术道路上的成就。学界长久以来将齐白石定义为美术大师,意指其在主流文人画家中的重要地位,是对齐白石高超艺术功底的肯定。从创作内容与性质上看,齐白石并非专业的美术工作者,其早、中期的大部分作品多为朴实简约的自然之风,缺少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繁复结构,这种匠气实为匠心,是齐白石艺术创作的核心价值体现。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齐白石的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的历史阶段,但并未受到“西艺东渐”的影响,其艺术创作风格与作品内容皆以中国传统美术为主,在后期的创作中,齐白石也并未与同时期的美术大师一样走中西融合的道路,而是继续在中国传统美术意义上不断延伸。“坚守本心,始终如一”是《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为当代读者阐释的深刻道理:无论你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哪怕孤独寂寥也不一定是错的,只要坚守本心,始终如一,终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2,“坚守本心,始终如一,持之以恒的心路历程
《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一书中“拜学诗画”与“五出五归”两个章节讲述了齐白石在这一阶段遭受的千难万险。以其“北漂”经历来看,师承名门的齐白石理应在北京闯出一片天,但现实中的“北漂”却十分残忍,齐白石甚至“从一间破庙辗转到另一间破庙”,但这种生活中的艰辛与阻碍在齐白石看来都是小事,钻研画技成为他寄托情怀与思绪的唯一途径。齐白石的艺术实践既体现了其所处时代的真实风貌,又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国传统美术推陈出新的本土化尝试,其雅俗共赏式的创作风格将艺术与生活相融合,使创作出来的作品独具魅力。“坚守本心,始终如一”是长期的、动态的心理建设,正如吕立新先生在《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一书中所提及的:“如果齐白石没有始终如一,那么60岁以后也不可能名垂千秋,成为一代大师”,这给当代读者提供了人生启发:理想很美好,但追逐理想的道路曲折险阻,只有坚守本心,一如既往地向最高峰走去,理想才会得以实现。
三、得道,“衰年变法,返璞归真”
第三重境界乃“得道”。纵观《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一书可以发现,齐白石大器晚成的关键在于其早年时期的勤奋笃学,而后促成了中年时期的博采众长,最终实现晚年时期的“衰年变法,返璞归真”,开创“齐式风格”,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传奇丰碑。在守心境界数十年后,齐白石潜心幽居,闭门炼心,最终将民间艺术的清新脱俗与文人传统的怡然自得融于一体,树立起独特的艺术标识,其作品也逐渐由写实转向写意,在“似与不似”之间凝聚哲学韵味,臻至圆满。从“衰年变法”“渐入佳境”“登峰造极”三个章节的内容中我们可深刻感悟到,人生圆满的境界实为从小成走向大成,其本质是价值观念的衍变,返璞归真、怡然自得。年近花甲的齐白石还能易改前路,不断提升自我对艺术和人生的认知和追求,作为当代吾辈,也应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尽可能地展现自我风采。
1,“衰年变法”是人生“得道”的转折点
在《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一书中,吕立新先生插入了大量齐白石的花鸟草虫画作品,这种写意画法曾被近代国画家黄宾虹称之为“所用墨胜于用笔”,旨在表现一静一动、一粗一细之间的美学气质。这种美学韵味源自齐白石晚年时期的“得道”,也离不开早、中期时的“立志”与“守心”,三者层层递进,因果循环。在早、中时期,齐白石的作品偏向于写实,甚至以临摹为主要的创作手段,在“衰年变法”后,他提出作画要在“似与不似之间”,并认为“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从《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全书来看,齐白石在整个创作生涯中都执着于“笔简神全”的艺术理念,更善于从真实、客观的创作观出发,赋予平凡事物以艺术的磅礴生机,而到了创作后期,在历经“衰年变法”后,齐白石将“糊涂”笔致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无法而法的至高境界。据《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一书中“衰年变法”的表述来看,齐白石更注重于发掘作品意象中的故事性,随性发挥创作形式,或大面积留白、大篇幅绘画,旨在表明其对作品的个性塑造观念。
“衰年变法”是齐白石艺术生涯的转变期,更是其人生志趣趋向更高境界的标志。对于当代读者而言,人生境界的提升不在于时间与物质,而是心态的变化,要敢于否定自我,并从中发掘人生的价值意义。
2,“返璞归真”是人生“得道”的价值体现
中国艺术史研究者石守谦认为,艺术作品的实质是一种研究者与作品直接对话的结果,是在作品的“不变”之中寻求“能变”的动态过程。吕立新先生在《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一书中对齐白石大量的艺术作品予以解读,涵盖各时期、各类型的绘画作品,从中揭示了齐白石艺术创作风格的嬗变与哲学特征。如早期的繁复雕花到晚年的写意虾图,直观地呈现了齐白石“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者,齐白石秉承传统绘画的精髓,以独特的艺术积累达到中国近代美术史的巅峰,将传统文化赋予的笔墨精神融入其作品之中,使读者感受到独特的审美韵味。读者看到的不只是神形兼备的视觉艺术品,还有作品背后隐藏的那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念与敬畏的赤子之心,这也是当代艺术家们需要传承并坚持的文化艺术精神。纵览《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一书可发现,齐白石的返璞归真并非简单的删繁就简,也不是一味地艺术创新,而是数十年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后所升华的人生境界。
从读者角度看,《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一书展现的是齐白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者的人生实践过程,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文化风骨。作为一部史著传记,吕立新先生在《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一书中讲述了齐白石跌宕起伏的一生,既记录了齐白石鲜为人知的辛酸过往,又还原了历史语境下齐白石的人格品质。该书以“矛盾式”的故事讲述风格阐释了齐白石及其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其中有“法超三昧,誉播千秋”的传统文人观,更有“心中有志,无往不致”的现代人生观。就人生境界追求来看,齐白石告诉我们,三十不一定而立,四十不一定不惑,五十不一定知天命,“立志”、“守心”与“得道”不在乎时间早晚,在乎的是你是否有一颗孜孜不倦的初心。
相关文章